转载自:圣才学习网
【作者】郑荣双 河南师大科技与社会研究所硕士生/严全治 河南师大副教授
【内容提要】心理学对人格的研究由来已久。许多流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格加以界说和探讨。本文就人格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论述了自我和人格的关系,并且认为在人格的形成中选择机制起着关键作用,指出个体进行选择的前提条件是人作为主体具有能动性和选择的必要性,阐述了促使个体进行选择的直接动力是社会需要和环境压力以及选择行为的特点等。
【正文】
人格是心理学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也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然而人格的涵义和人格的形成历来缺乏统一的观点。本文就人格与自我的关系及人格的形成机制作一初步探讨。
一、人格是复杂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范畴
人格是心理学中使用很频繁、同时也是在概念上最缺乏统一性的词汇之一。仅人格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就曾综述过五十多个定义。每个心理学流派几乎都建立起一套与它的观点学说相应的人格理论。其中具代表性的有:阿尔伯特的特质论。阿尔伯特认为,人格理论必须具有能够代表“生活综合”的测量单元,这种测量单元就是特质,人格是特质的统一和整合;弗洛依德的心理分析人格理论提出用潜意识、前意识来描述人类心理活动的实质,主张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指出,人格是个体的独特的行为方式的组合;凯利的认知人格理论将一个人的人格视为他的建构系统,也就是解释世界的方式;社会学习人格理论则强调人的观察学习和自我调整。
除此以外,哲学家也对人格给予了一定的关注。譬如,唯智论传统的哲学家认为,人格的本质是理智,而非理性主义者则将无意识的盲目意志作为人格的内在核心。马克思认为人格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的属性:生物属性、社会属性和心理属性。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不同流派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对人格进行了描述。此外,法律学、生物学和社会学等也对人格作了界定。这些不同的定义或观点有的较为具体,有的较为抽象;有的强调认识,有的强调行为;有的可直接观察得来,有的要靠推论,等等,从中我们能深刻体会到人格的复杂性。
给人格下定义时,面临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即很难对它进行实证性的精确分析以及给它一个无所不包的全面的界定。原因在于,人的意识和思想具有抽象化的能力,这使得他能摆脱生理或生物因素的束缚而在对环境的反应和自身的表现中显露出极强的灵活性和多变性;其次,人的行为有着多方面的成因,观察及研究时对这些成因也难以控制和确定;最后,人格的功能目前尚缺乏共通的观点。以上这些都使人格这个术语不可避免地具有模糊性以及与之相关的复杂性。但是一旦避开了模糊性,实际上是不适当地绕开了问题的复杂性,而复杂性正是包括人格问题在内的其它心理学问题的极为重要的特征。每一种人格定义的背后都存在一种哲学观点,包含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研究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要受对人本身、自我和社会等问题的看法的制约。因此,要为人格下一个能被广泛接受的定义在目前看来是相当困难的。然而,我们不能因为关于人格的本质目前尚未取得完全一致的见解就怀疑它的存在及合理性而失去解开人格之谜的勇气和放弃应作的努力。关于人格,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它是意识的产物,直接导源于自我意识。人格发展的前提是自我意识的觉醒,由自我意识凝聚而形成的自我则是人格的内核。
人格是自我的多方位的折射,没有自我便无所谓人格。如果考察一下就可发现,尽管各学科间的人格的定义和涵义相去甚远,但自我始终都是各学科关注的基本范畴。生物学上的人格关注的是“自我的外延”;伦理学上的人格追求的是“崇高的自我”;法律上的人格则强调“持久的自我”,由此可见,自我和人格高度相关。并且,自我的状态也会影响到人格状态:自我的同一产生健康的人格,自我的分裂则产生病态的人格。
虽然自我和人格密切相关,但二者又有区别。自我是人格生成的基础和前提,是个体对自身进行审视和反省时所产生的观念系统。关于人格,笔者认为,是个体通过对存在的诸多可能的选择而形成的稳定的意向和行为方式,是包含意向和行为两个方面的一个系统。关于可能和选择下文将作进一步论述。所谓意向是指思想、观念、情感、意志等等,它的外在表现就是行为。人格要具有相对稳定性,假如无限制地发生变换,那么,人格就是不健康的或是病态的。稳定性的基础是自我的同一性,即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确认自己,它是人格最深层的内容,也是人能进行合理选择的心理基础之一。
二、选择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机制
人格的形成是受很多因素控制的,如遗传、家庭、社会阶层和文化等等。但是这些因素要对人格产生深刻的、有效能的作用,必须通过人的一种中介活动——选择。其原因在于:具有选择能力是人的本质性的体现,也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雅斯贝尔斯说:“我就是进行着选择的存在。”他还指出,动物在任何情况下因为不具有自我选择的能力,所以,它只有满足于自己的客观存在,这就是所谓的动物性。而人并不仅仅存在着,他能够选择并以此超越其客观性。〔2〕凯利在他的人格建构理论中就突出了选择对建构及人格形成的作用。他认为,个人有什么样的建构,即用来解释世界,对事件进行分类整理、记录行为过程的方式和概念,是他的选择行为决定的,是选择的结果。〔3〕由此可见,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对人的选择能力及其作用给予了相当的重视。选择实际上是一种判断、决策和组织能力,即决断。选择包括意向的选择和行为的选择。那么,选择对意向以及行为的形成和表现有怎样的影响,并且三者的关系又如何呢?意向是行为的先导,行为在实践的基础上修正或强化意向。个体意向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选择的作用。幼儿是个体意向的萌芽和生成的初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在生理感官上就表现出一定的偏好。比如,在味觉方面,有的喜甜食,有的喜咸食;在情感方面对母亲有明显的依赖倾向等等,可将之视为一种出于本能的、无意识的“选择”。但是,随着生理、心理上的成熟,知识经验的积累和价值观的提升,个体的选择就日益富于主观性和一致性。在此基础上就形成了较稳定的意向和行为反应,而它们又反过来作用于个体的选择。因此,选择、意向和行为是彼此交织、相互促动的。选择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机制,具体说来原因在于:
第一,人作为主体具有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能动性主要表现为人的主体能力,由此,人格主体也总是能动的主体,他可以区分环境、选择环境,同时利用和改变环境。人的主体特性实际上也表现为人的人格特性。科恩曾经指出:“人格作为主体性的体现,早已被认为是同创造、精神修养和克服时间、地点的限制分不开的,而无人格则总是同消极被动、不自由、心胸狭窄和没有尊严联系在一起。”〔4〕人作为主体还具有自主性,因而也才具有独立性,才能够利用理智调节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自主性的逻辑延伸即自为性。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这些特性,为人格的选择机制提供了决定性的前提条件。
第二,个体每天都处在各种各样的、大量的信息和事件的包围之中。然而,如英克尔斯所指出的那样,人的本性不是一块海绵,凡接触到的东西都吸收进去。个体必须依据一定的参考系或准则作出自己的选择,否则他就会无所适从而陷入极大的混乱之中,严重时能导致自我同一性的分解,引起精神病态。因此,作出选择对个体来说是一种客观的要求。选择的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是一个个体的识别、取舍的复杂过程。尽管如此,正如马斯洛所言,健康的有机体自身能够进行有效的选择。
第三,在同一情景中,由于个体所作的不同的选择而使其人格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在危机的境况下,一个人选择了畏缩后退,另一个人则选择了迎难而上,第三个人可能选择等待观望。由于三个人所作的不同选择使他们人格中的意志特征明显表现出来,也因此给他们的人格涂上了不同的色彩。
三、个体选择的前提条件和直接动因
人格的形成离不开选择活动,然而选择不是随心所欲的。
首先,进行选择要有可供选择的可能的存在,否则,选择就只是一句空话。关于可能,存在主义哲学家对此进行了独具特色的阐述。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人,一种特殊的在者)不是现成的东西的类和样本,人具有多种可能性。雅斯贝尔斯则将可能性等同于自由,指出当人进入了可能性的最大空间时便获得了任意性的自由。如果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可能就是一种机会,是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赋于人的、使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人格的样态超不出他所处于其中的可能的范围。如古代的人只能具有神幻的人格,而不会表现出独立的人格。这是由当时人本身的状况和社会等各方面所提供的可能或条件决定的。因此,可能是社会的演进和发展所产生的。主体面临的可能越多、越广泛、越复杂,他的选择也就会越自由,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就越能充分发挥出来。
其次,个体的选择活动要受意向的支配,它是社会文化环境和社会遗传的产物,具有现实性及预见性,调节和控制人的各种行为。个体的选择总是从自己的意向出发,并以此为标准选择符合自己意向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在一般的情况下,个体是不会选择那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东西而将自己置于矛盾的境地,否则就会出现费斯庭格所说的“认知失调”的情况。这实际上是一种价值观的选择,也可以说,选择具有合目的性。
最后,个体的选择活动要遵循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认识方面的问题,即利用理性的力量把握客观规律,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作出合理的、明智的选择。因为客观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任何超越或违背客观规律的选择都是有害的和徒劳的,这是无需赘言的。
那么,促使人进行选择的直接动因是什么呢?主要有两个,一是人的需要,二是环境的压力。
需要是人对自身机体缺乏性的主观感受。人必须以各种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才能生存和发展。个体是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人格的。对需要与人格的关系研究得最多、最全面、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们认为,一个人所达到的需求层次等级越高,就越具有人性,其人格发展水平也越高。按照人本主义的观点,人类具有求生、发展和增强自身天赋的需要。尽管获得满足会遇到许多障碍,但这种“生命的延伸”仍会顽强地延续下去。人除了要满足需要外,还要面对环境的压力,即“外界事物或人以某种方式影响主体利害的力量。”〔5〕压力不仅指环境中具体的人或物,而且是一种知觉过程,在于主体将事或人知觉为有利或有害。什么因素构成压力,压力的大小,是随着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的。主体面对需要及压力不会无动于衷,必然会作出选择并产生相应的行为(内隐的或外显的)。
个体的选择受他的心理状态、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其次,个体所具有和面对的进行选择的可能、方式、手段以及所处的具体境况都有很大不同,再者,人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体,当理性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失去其对选择的决定性作用时,非理性的感性冲动就会表现出来而直接影响个体的选择及其结果、他的意向和行为方式。这些因素具体到个体身上是有很大差异的。在它们的作用之下,不同个体的人格就呈现出独有的特点。
个体由选择而形成人格,并使其具有稳定性。但是个体的选择和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人的选择活动既是自衡的,又是动衡的。它既可以依赖不断变化的外部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进行调节,从而达到相对平衡,又能依赖自身发展的需求,选择新的刺激和行为方式,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努力达到新的平衡。所以,个体的选择就表现为稳定性和变化性的统一,由此也使人格带有相同的特点。
人格不是空洞的,它包含着知觉、理智、情感、意志和行为等许多具体内容。综上所述,自我是人格的基础,可能的存在是人格形成的条件,相对稳定性既是人格绵延样态的保证,又是人格变化的起点,选择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机制。正是这种机制,使人格表现为对社会的动态的、积极的适应,从而人格呈现出不同的历史样态。
注释:
〔1〕陈仲庚、张雨新编著:《人格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51页。
〔2〕参见徐崇温主编:《存在主义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76—178页。
〔3〕参见劳伦斯?普汶著,郑慧玲译:《人格心理学》,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第4版,第369—370页。
〔4〕科恩:《自我论》,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47页。
〔5〕易虹:《默里人格理论简介》,《心理学探新》1990年第3期,第1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