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banner-1.jpg
心理咨询技能与实务
本土心理疗法的系列思考之二
2019-01-27

转载自:圣才学习网
中国传统思维下的精神分析、理情疗法和行为疗法的内在联系及其启示

杨文圣
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一、精神分析、理情疗法和行为疗法的基本思想
  精神分析聚焦于个体的无意识,行为疗法专注于个体的外显行为,而理情疗法(以及认知疗法)则着力于个体的观念。那么,无意识、行为和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
  先看无意识和观念。前面提到无意识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与本能有关的欲望部分,这些欲望和冲动受到禁忌和法律等的控制而压抑到意识之下。换言之,无意识就是个体深层的,追求实现但被理性拒绝的自然意念。那么观念呢?理情疗法的观念是浮现在个体意识中的合理的或者不合理的意念。如此,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和理情疗法的观念只是意念的不同的阶段,前者是意念的深层,后者是意念的浅层。这里,我们不妨引入两个新的概念:深层意念和浅层意念。深层意念指来自遥远的过去,深植于个体的心中,个体平时觉察不到其存在但却对个体生活发挥巨大作用的意念。显然,深层意念除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内容外,显然还应该包含阿德勒的自卑情结和容格的集体无意识等。浅层意念指个体可以明确觉察到的、直接指导个体行为的、对周围事物的具体的态度和观点。显然,艾里斯的“非理性观念”和贝克的“自动思维”等均包含其中。
  那么意念与行为的关系呢?在康德的哲学里,意志以意念为桥梁,间接地关联于行动,而意念直接地观念于行动。如果我们把意念和行为的内容抛开,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意念和行为只是人类意志的不同阶段而已。其中,意念处于个体意志的孕育阶段,而行为则是个体意志的践行阶段。如是,人的意志就可以根据外显性水平分为两个层次:意念和行动。意念,指个体头脑中觉察和不觉察的各种欲望、冲动、思想、情感等,行动指个体做出的、对周围事物产生实际作用的各种动作行为。
  这样,精神分析、行为疗法和理情疗法(以及认知治疗)的着眼点就变成了同一对象(人的意志)的不同阶段,就像盲人摸象中的盲人触摸的同一实体(大象)的不同部位。在盲人摸象中,盲人们虽然触摸的是同一实体,但是对于他们对实体做出了不同的报告。这时,如果要求盲人们各自独立地让触摸对象(同一实体)移动,盲人们必然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完全有可能:不同的方法都产生了理想的效果。而这无疑会强化他们先前的判断。三派的心理治疗师也一样。
  三、三种疗法联系的进一步分析
  因为是盲人摸象,所以尽管三种疗法必然地会解决一部分个体的心理问题,但同时也注定各自都会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显然,如果将三种疗法统合起来,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那么如何统合呢?
  让我们将目光再次收回到三种疗法。精神分析的治疗简单地说就是让潜意识为个体的意识觉察和接纳,让它不再压抑,不再扭曲地表现。也就是说当潜意识上升为意识,个体的心理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转化术语,当深层意念转化为浅层在认知治疗中,当个体的观念得到矫正的时候,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就会得到改善。
  心理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哲学的操作化。尼采说人生的意义就是自我意志的实现。什么是意志实现?笔者以为意志实现就是意念化为行动,行动化为正向的结果。现在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意志实现的动力何来?让我们再次审视精神分析理论。在精神分析中,力比多驱使着无意识向意识、向行动进军。换言之,无意识向意识、向行动进军的过程,就是力比多的释放过程和的过程。将无意识和意识的外延扩大,深层意念向浅层意念、行动转化的过程,是意志彰显的过程,也是是力比多的释放过程。
  然而,由于社会的制约、条件的限制、意外的发生等,我们的很多意志只能停留在意念的水平上,甚至是深层意念的水平上。我们的许多行为也没有经过意念的孕育和咀嚼。所有这些都妨碍了我们意志的实现,伤害了我们柔嫩的心灵。
  意志不再能够实现,但是意志的力量依然要求彰显。为了满足意志力量彰显的要求,我们发展了三种机制去代偿,去释放意志的力量,保护我们的心灵。
  1、倾诉
  倾诉就是将自己未能实现的意志以语言、文字、音乐、舞蹈等形式表达出来。倾诉的本质就是将未能实现的意念直接外显,从而迅速地释放意志的力量。
  倾诉有时创造着伟大的美。《红楼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曹雪芹对自己的内心痛苦和忧伤的如泣倾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累。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曹雪芹内心的真实独白。
  倾诉是个体对意志不能实现的凄美的哀呼。
  2、寄托
  寄托就是将自己的意志委托给另一个体(或组织)去实现,对另一个体或组织给予无条件的支持,与之同喜同悲。
  中国的一些父亲因为特定历史的原因没有能上大学,当他们有了孩子以后,他们便将希望托付给自己孩子,向孩子的学习投入大量的精力和经济。孩子上大学了,俨然自己上大学一样。
  寄托是个体对意志不能实现的温情的安慰。
  3、转移
  转移就是将未能实现的意志沉寂,转而追求别的意志实现,以显示个体的力量,维护个体的自尊。
  例如,一个女生与一个男生恋爱。毕业了,男生直升了研究生,感觉女生配不上自己,便与其分了手。女生非常伤心。女生毅然跨专业报考了一所名校最热门的专业的研究生,并拼死努力。女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
  转移是个体对意志不能实现的坚定的抗议。
  上面三种代偿机制的共同点是意志力量与意志内容分离,并折向运动,追求原来意志的补偿性实现。可是有时候,我们未能恰当地使用代偿机制,从而不能有效地挥洒掉力比多。力比多开始淤积、躁动,我们的心灵倍受煎熬。我们开始激动、焦虑和忧伤。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的意志仅仅是受阻,而不是破灭。这时候许多人急不可待地启动了代偿机制,而这虽在一定程度上疏解了力比多的压力,但由于消耗了意志实现所需要的能量,结果意志的实现更加困难。这就像杀鸡取卵。
  另外,在自然界中,水有三种状态:冰、水、气,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根据熵理论,实际上存在一种趋势,即冰向水、向气转化,转化的条件是能量的吸收。换言之,转化的过程就是能量吸收的过程。
  虽然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但是在自然界中,它们注定要共存,并维护恰当的比例。惟有此,鱼儿才能游动,狮子才能奔跑,花儿才能绽放…….世界才会精彩。
  人的意志也一样,虽然它有从深层意念向行动转化的内在需要,但是在宏观的层面上,意志的三种状态必然地同时存在,并维持一个恰当的比例。惟有此,人生才会真实而精彩。意念是意志的孕育,行动是意志的践行。孕育的太多、太久而不践行,像锅里的蒸汽累积的太多而不释放;践行的太多、太久,而不孕育,像涸泽而渔一样导致鱼的枯竭。二者殊途同归,都导致正向结果的无望,意志实现的落空。
  然而,在现实社会里经常出现意念和行动的失衡。一些人像飞速旋转的陀螺,奔走在各种事务与应酬之中,仿佛一切都是那么迫切,那么必须。他们不停地抱怨叹息,说自己太累太辛苦。他们焦灼迷茫,他们无望地、胡乱地追逐着摆脱的良方。他们像落入旋涡的人一样拼命地、徒劳地挣扎,直到精疲力竭。为什么会这样?根本的,在他们的意志世界里,行动占有了太高的比例。一些人拼命地忙碌,一些人则在拼命地担忧。他们整天忧心忡忡、闷闷不乐,他们想改善自己的情绪,他们想改进和亲人的关系,他们想在公众场合有一个漂亮的表达。他们拼命地想,焦急地想。他们完全沉浸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于是,奇迹发生了:想改善情绪的人情绪一天天地变糟,想改进和亲人关系的人和亲人一步步地疏远,想公众场合漂亮表达的人在公共场合张口结舌、面红耳赤。为什么会这样?根本的,在他们的意志世界里,意念占有了太高的比例。
  四、关于咨询实践
  1、倾诉问题
  前面提到,倾诉是一种代偿机制。在心理咨询中,当事人的倾诉是心理咨询产生作用的重要原因。然而,在心理咨询里,如何才能保证当事人充分地倾诉呢?什么是充分的倾诉呢?
  在弗罗伊德理论里,当事人如果没有明了自己的潜意识,就不能说实现了充分的倾诉。弗罗伊德理论中意志的内容常常是爱,更确切地说性。因此,很多时候当事人只要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是在潜意识里对特定对象的性欲望受挫,咨询就取得了重大进展。诚然,很多人,都有对特定对象的性欲望受阻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将他们身上发生的所有问题都归结于这个原因。在现实生活中,当事人某一特定时期的意志内容经常是一些现实的问题,如作业表演、人际关系、工作压力等。
  罗杰斯理论一方面主张在心理咨询时,不给来访者任何的忠告、指示、分析和解释,只是认真地倾听来访者所表述的语言,了解其背后的感情,另一方面又竭力期望当事人在倾诉中发现事情美好的一面。显然,罗杰斯理论暗示当事人一旦得到自由倾诉的机会,就能在倾诉中自愈和崛起。然而问题是我们需要考虑咨询的效率吗?自由的倾诉就能保证充分的倾诉吗?力图让当事人看到事情美好的一面的企图会干扰当事人的充分倾诉吗?
  怎么办?
  自由需要规则来保证。咨询师必须认识到我们无需期望当事人在咨询的当下就解决自己的困扰。当事人在咨询过程中的倾诉只是日常生活中倾诉的一部分,当事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完成其在咨询中未尽的倾诉。因此,咨询时的倾诉必须是管理下的倾诉。倾诉只有置于管理之下,才能保证它的充分、真实和富有效率。
  咨询中的倾诉根据咨询的进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自由倾诉阶段。咨询之初,当事人可以尽情地就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自己对事情的理解以及所投注的情感等进行倾诉。当事人倾诉时,咨询师需要尽量少地打断当事人,哪怕是鼓励的语言也要慎重。咨询师要做的是一方面表现出对来访者的关注和尊重,一方面要努力发现来访者的思考特点和应对方式。另外,咨询师要对来访者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
  第二是挖掘和确认阶段。咨询师可以就当事人的问题展开提问。提问的内容可以是一些事实,也可以是咨询师的一些猜测,其目的是让个体更加充分地倾诉,并获取咨询师对当事人判断的必要信息。当事人来咨询之前,很多时候已经整理了自己的思维,或者说已经对相关信息进行了裁剪,从而按照个人的理解去描述事件的来龙去脉,强调所谓重要的事情,省略所谓无关的事情。对于咨询师来说弄清其对事件的理解的确很重要,但发展自己的理解同样重要。而且,因为阻抗等原因,当事人可能会刻意淡化一些事件。为了发展自己对事件的理解,咨询师除了观察当事人的一些非言语信息外,主动的提问非常重要。当然,对于所有的提问,当事人都可以拒绝回答。但是,提问好多时候会触发当事人的一些新的倾诉,从而比自由倾诉释放了更多的力比多。
  第三阶段是评介。评介的首要目的是促进当事人的倾诉,而不是让当事人接受咨询师的观点。当然,如果当事人能够接受它也很好。从这个意义上讲,评介不苛求正确。因为正确的目的无非是希望当事人接受咨询师的观点。而且,即使当事人当时接受了咨询师的观点,其在走出咨询室之后也可能回复。所以,咨询师完全可以,甚至故意进行错误的评介,来激发当事人的思维,促成激烈的倾诉。评介应该越短越好,因为倾诉的主体是当事人而不是咨询师。
  咨询是需要追求效率的。然而,一些当事人似乎将其作为免费的午餐,在晤谈中,没有节制地倾诉,如重复地诉说同一主题,或就一个常识列举大量的事例等。这个时候,咨询师有责任管理好倾诉,即对当事人一阶段的倾诉进行总结,并带领当事人进入新的阶段。另外,咨询中经常讨论一些沉重、严肃的话题,它的沉重和严肃有时让人压抑。但人生本不是这样,咨询也不是。在评介的时候,咨询师完全可以使用一些幽默,调节一下气氛,让谈话过程轻松一些,这也有助于当事人超脱一些,乃至获得顿悟。
  总之,让当事人充分倾诉是心理咨询的第一要务,所有的一切均应该配合这一要务。
  2、静观技术
  前面提及一些人的心理问题根本上讲是因为个体的意念占有太高的比例。这些人在心中对自己及他人进行了太多的醒思,不断地进行内心对话,埋怨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失当,从而造成自己沉浸在消极情绪之中不能自拔。
  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局面?
  让我们回忆一下我们的童年。童年,我们曾经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看泥潭、石子、大树、小草和白云,我们的眼睛留意那最原始的细节。我们沉醉其中,我们忘却“我”的存在。我们快乐。
  静观技术就是源于这样的智慧。静观技术让当事人叫停内心对话,将注意从内心世界转向外部世界,用眼观察,用耳聆听,感觉世界的精彩和神奇,让多彩的世界驱散内心的乌云。静观的关键是练习不做判断。判断就是不断地估价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当人不断地估价、分类、标明和分析时,其实就在自己的内心造成许多浮躁的对话,导致了浅层意念的肿大。所以,使用静观技术的人可以在每日之初对自己说:“今天,我做个傻瓜。”这里的傻瓜,就是对自己、对他人、对周围都不做思考,让感觉导引自己的行动。
  静观技术假设人本是自然中的人,世界中的人。人天然地要求和自然、和世界进行经常的交流。在交流中成长,在交流中痊愈。静观就是恢复和自然、和世界的交流,用自然的力量滋养人们受伤的心灵。
  静观技术抛开消极言语,将注意转向了外面精彩的世界,抑制了浅层意念的发挥,从而直接帮助人的意志结构达到平衡。徜徉在感觉的世界,感受世界的神奇,很多人会发现了自己原先思维的局限和荒唐,从而彻底放弃内心的埋怨。
  其实,理情疗法和交互作用分析也意识到人的不良情绪是因为持续的自我言语攻击,并开出进行思维的矫正,不断进行自我言语安抚的药方。然而,问题是个体消极的内心对话具有漫长的历史和旺盛的生命力,在消极言语面前,积极言语经常显得那么的苍白和无力。而且,积极的言语注定要遭致消极言语的强烈抵抗,二者的激烈交锋有时使得个体完全沉浸在内心的斗争中。这样,浅层意念进一步肿大,意志的结构更加失衡,个体的状况依旧甚至更加糟糕。
  相较内心安抚,静观实在是一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术。
  3、行动问题
  前面论述提到心理问题从某个角度说就是意志受阻问题。在意志受阻的时候,人们经常启动寄托和转移来寻求意志的代偿性实现,释放力比多,维护心理健康。其中寄托和转移的内容既可以和原有意志有关联,也可以没有关联。换句话说,行动的内容并不重要,是行动本身对人的心理康复有所帮助。
  实际情况也是这样。萧伯纳说:“悲惨的人生,起因于有余暇烦恼自己过的是否快乐。”比如忧虑,它从来不会在人行动的时候侵袭,而总是在人闲暇的时候进攻。闲暇时,人的思维天马行空,想象着自己经历的、将要经历的委屈、悲惨,想象着自己的无助和无奈。自己俨然变成了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如何治疗摆脱这种状况?显然去忙一些建设性的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卡内基说:工作,也就是保持忙碌,是对神经最好的麻醉剂。另外,人们在工作还可以得到一份安全感和成就感,乃至激起内心深处的平静与喜悦,这些无疑对其心灵具有相当的抚慰作用。
  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观念和行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互相巩固和强化。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行为模式,作为理智的人,必然地对它进行归因、总结和合理化,从而形成一些观念。在观念形成之后,人们的行为模式更加巩固。行为模式的巩固进一步强化了观念,使得到人们将它当作真理来对待。一旦被作为真理,人们就不容它受到挑战。
  然而,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经常需要帮助当事人改变一些不合理观念。怎么办?社会心理学揭示,引导人们参加实践活动有助于改变其原来的态度。认知行为疗法为此开发很多卓有成效的行动策略来帮助当事人转变观念,如实践检验法和调查研究法。前者是咨询师建议当事人有某种消极想法时,找个办法检验一下这个思想的真假,帮助当事人认清事实真相。后者是咨询师建议当事人在评价某个消极思想之前,不妨问自己:别人是否也赞同这个思想的有效性?当事人以此来自己澄清真相、消除疑虑、解决问题。
  在中国文化中,素有以毒攻毒一说。在心理咨询中,我们也可以使用这一方法,这就是逆向行动法。逆向行动法让当事人在一段时间里,在生活小事上刻意选择和过去截然相反的行为方式。比如,让不敢大众讲话的个体故意在日常讲话中增加口误,让不习惯拒绝别人的个体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拒绝别人,让过分严谨的个体在一些生活习惯上刻意马虎,让过分追求效率的个体故意放慢行动的节奏…..
  个体在做了这些过去想都不敢想的行为后会获得一种全新的体验,从而对原先的观念产生巨大的冲击,并导致其动摇乃至被直接摈弃。
  总之,人的心理问题,从某一个角度看,都可以归结为因为意志受阻而导致的意志结构失衡问题。心理咨询就是运用晤谈等策略帮助当事人实现或代偿性实现意志,恢复意志结构的平衡。至于使用何种策略,精神分析、理情疗法和行为疗法都做出了自己的回答,本文也推荐了一些方法,咨询师无须执著,完全可以根据当事人的情况灵活选用。孙子曰:夫兵行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行,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参考文献:
  1.R.G.Miltenberger著,胡佩诚译: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JudithS.Beck著,翟书涛译: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3.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钟友彬:中国心理分析,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DeepakChopra著,夏骞译:成功的七大精神法则,远方出版社,1999
  6.戴尔.卡内基著,陈真译:如何停止焦虑开创人生,中国友谊出版社,2001
  7.孙武:孙子兵法,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联系信息

电话:0756-2266199 2520282

QQ:1255504145

邮箱:yg2266199@sina.com

          yg2520282@sina.com

地址:珠海市迎宾北路2037号

备注:电话预约请提前一天,网上预约请提前一周